強迫行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同樣強迫行為在家庭這個環境中也經常上演,最常見的就是父母強迫自己的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比如,讓孩子必須把桌子上的水果吃掉;必須去上周末的興趣班;必須報某個志愿,必須考穩定的工作,必須找某個類型的男(女)朋友…,可以說從小到大,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遭受到來自父母的各式各樣的強迫。
也因此可以明顯的看出,強迫是代際傳遞的,父母強迫孩子,孩子再用這個方法逼迫別人,再去強迫自己的孩子。
俄國教育家鳥申斯基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孩子探求真理的欲望蘭”強制的結果,不僅與家長的愿望相反,甚至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形成厭學情緒,不利于他們健康成長。
失去學習興趣的苗頭,通常表現為以下四種情況:
1.學習環境的改變
目前學校的教學模式,大多是“齊步走?和“精英式”兩種模式。有的老師的教學方式只適應少數尖子學生,放棄了大多數基礎較差的學生。有的孩子因轉學換了一種學習環境,本來就打破了他原來學習環境的某種乎衡,如果此時孩子的學習基礎還較差,老師對他的學習能力、學習參與程度、學習習慣、學習心態也不夠了解,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信心。這時候,如果孩子再缺少父母關懷,他就會失去學習興趣
2.作業題量過大
每天昏天黑地地做作業,孩子會覺得“苦海無邊”,從而把學習成為一種壓力,體會不到絲毫樂趣。
3.考試、排名壓力大
沒完沒了的考試、排名會使學習成績較差的孩子感到“無臉見人”,屢屢失敗,從而一蹶不振。此時,即使是學習較好的孩子,也有可能感到心理壓力過大;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4.父母過于關注考試分數
有些父母過于關心孩子的學習,每天問這問那,弄得孩子心情很糟,成績怎么也上不去。些父母因此就灰心了,索性不管他了。
教育孩子不要逼迫孩子,孩子天生就有好動、好強、好勝、好奇等內在因素,也有探究世界的強烈欲望,本來就有多方面的興趣。家長要善于及時發現孩子的正當興趣,并正確地加以引導,千萬不要將自己的欲望強加手孩子,不逼迫子女去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