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說過:“一個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要比沒有進過大學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可見,社交能力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
李女士最近就在為她兒子的事情而煩惱,她的兒子今年剛滿4歲,剛上幼兒園不久,本來應該是無憂無慮跟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快樂時光,但是最近孩子的幼兒園老師,卻在微信上私聊她,建議李女士帶自己的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
因為幼兒園老師發現他的孩子似乎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樣,總是喜歡一個人坐在操場上玩,不喜歡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讓老師有點擔心,孩子是不是患上自閉癥了。
在了解到這樣的情況后李女士本人也非常擔心,因為她是一個單親媽媽,孩子所有的時間都是跟她在一起,很少接觸過其他人。在李女士帶著孩子去到醫院檢查后,醫生告訴李女士孩子并沒有患上自閉癥,這才讓李女士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大量研究表明,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的社會交往有著顯著的短期和長期后效。
在嬰幼兒階段,不善于交往的嬰幼兒經常不快樂,容易遭受同伴的拒絕。到了學齡期間,兒童的人緣不好與學業成績不良有著很高的相關。相反,主動與人交往的孩子,可能表現出優異的學習成績,并且能夠從同伴和老師那里得到更多的正面強化。
孩子社交能力弱,交不到朋友,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開啟“社交大門”?
一、不要強迫孩子
BBC有個紀錄片,叫《北鼻異想世界》,里面有一個測試,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時,有的嬰兒表現得很活躍興奮,有的平靜淡定,有的則畏懼害怕。這個測試說明從嬰兒時期開始,人的性格特征就已經顯露出來了,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和要求。
對于比較內向和被動的孩子,不要強迫,給他們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讓他們順應本心,自己掌握社交的節奏,依然能收獲屬于他們的友誼。
二、讓孩子學會表達
很多孩子之所以在學校交不到朋友,就是他們不善于去表達,因為他們在家里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父母在為他們做好一切,導致他們一直處于被動的局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培養孩子的表達欲望,讓孩子多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敢于跟其他人交流。
三、培養孩子獨立性
有些孩子依賴性很強,一離開父母就會變得焦慮暴躁。對于這種情況,家長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當孩子有獨立能力后,離開父母身邊也不會過于緊張,交流時也能情緒穩定。
四、教孩子同理心
心理學上講的同理心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在生活中,家長要特別注意傾聽孩子,關注孩子的情感。如果家長堅持這樣做,孩子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如何傾聽并關注他人,從而產生同理心。
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應當在孩子社交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矛盾的能力。成長的意義就在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出了各式各樣的能力,讓我們相信孩子成長的力量吧!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