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意識地思考問題,自己是可以覺察到的,比如琢磨一下事情該怎么辦、反省一下自己、做一下計劃等。但是很多情況下是即時反應,在某一事件刺激之下自動出現了一個想法認知,這就是自動思維。比如看到孩子寫作業磨蹭,馬上會有一個反應:怎么又這樣,又在搗亂,真不懂事!這個反應不是深人思考的,而是直接根據你的經驗、理念等在零點幾秒之內產生的。此時,許多判斷、推理和思維是模糊跳躍的,很像一些自動進行的反應,人們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其中的認知過程。可想而知,這樣瞬間得出的認知,自然難以做到全面、適度,有些想當然,所以可能不合理。
我們還存在著很多的習慣性思維一一已經形成習慣,在某種情況下自動出現的認知和想法。比如看到孩子犯了錯,習慣性地想到不能嬌慣,要嚴懲;看到孩子哭了,習慣性地覺得他怎么這么脆弱;看到孩子考試成績不好,習慣性地想到孩子將來可怎么辦:看到孩子磨,習慣性地認為他不懂事、在搗亂:看到孩子粗心,習慣性地想到他怎么這么不聽勸告。
父母生氣發火了,這種情緒和行為背后通常可以找到習慣性思維,這也是人進化形成的一種機能,試想人們如果什么都要有意考慮一下,該有多累!因為這些認知會自動、習慣性地出現,所以如果不加以內省,幾乎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就自然不會懷疑它們是否合理了。065
家庭教育中不合理的習慣性思維,有些是想當然形成的,沒有經過深人的思考,自然可能不合理;有些來自經歷,有些來自某些育兒書籍不合理的理念有些是對育兒理念片面的理解。但是這些認知都逐漸固化在各種行為之中,成為習慣性思維,從而影響著我們的心理。
媽媽:我知道要好好控制情緒,不能對女兒發火,但好難呀!每每看到她晚上超過10點睡覺,我就開始生氣著急,甚至發火。
維尼:是你的認知在作怪。你認為睡覺晚會影響女兒的身高、健康和學習,一旦形成惡性循環,白天無精打采,沒有食欲,更容易生病,上課也不能集中精力,聽不懂,做作業會更慢,睡覺會更晚。你這樣想,把一個習慣的影響看得那么嚴重,自然容易生氣發火了。這個認知合理嗎?能不能改變一下?
媽媽:我愿意改變。
維尼:我有一篇關于睡眠的博文你看看。簡單來說,孩子的睡覺問題可以在努力之后順其自然。
媽媽:這篇文章就像在說我,如果我這樣想應該就不會發火了。那晚睡真的沒有影響嗎?我自己如果睡晚了第二天會很沒精神,所以認為她會跟我一樣。
維尼:小孩子不一樣,精力充沛,熬夜的影響沒有成人那么大。當然晚睡對身體會有一些影響,但是不像你想象中那么大。那么,你原來的不合理認知是怎么形成的呢?
媽媽:睡覺晚的不好影響是我從網上看來的。另外,“早上起不來會導致孩子早餐只能隨便吃點,可能對身體有大的影響”,也是我從網上看到的。現在看來影響不像我想象中那么大。
一周后。媽媽:改變了我的認知之后,看到孩子睡得晚,我基本不再生氣著急了親子關系也好些了,謝謝。
如果想有效減少自己的火氣,改變認知很重要。但是,由于原有的習慣性思維根深蒂固,而且在各個方面都生根發芽,所以需要不斷反省自己。每當自己沖孩子發火了,都需要反省,找到情緒和行為背后不合理的習慣性思維,與自己討論,說服自己,形成新的合理的習慣性思維,這樣,才會有效地成長。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