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寶寶之后我開始全職帶娃之路,因為我是希望這一生只要這一個寶寶,同時希望能把她培養成一個性格好、心態好,做事情認真以后可以有自己不錯人生的孩子。所以在培養孩子方面我是真的很用心,但是突然在一件很小的事情過后,我在想我過去給孩子灌輸的觀念和培養方式是不是錯了,且錯的很離譜。
那天女兒多多和平時玩的很好的鄰居家男孩淘淘在一起玩新買的玩具,玩著玩著兩個人搶了起來,然后作為小一些的弟弟淘淘大哭了起來,這個時候我跟女兒說“多多,媽媽平時是怎么教你的啊,是不是姐姐要讓著弟弟,有好的東西也要主動和小朋友分享,你不是說淘淘是你最好的朋友嗎?那你先讓他玩好不好?”
本來以為女兒會像以往一樣表現“良好”,大方點頭,但沒想到聽我說完之后,只有四歲的她歇斯底里的扔了手里的玩具,然后哭著跟我說“媽媽,為什么每次都讓我讓,這是我的東西我不可以做主嗎?”“這是我求了你好久,你才買給我的玩具,我還沒有玩,為什么要給淘淘玩”。
一時之間面對鄰居我只能很沒面子的,抱歉的說不好意思,多多今天情緒不好,我一會兒會好好說她的。
在鄰居抱著孩子回家之后,女兒還在那偷偷掉淚,過了一會兒她看我臉色不好,自己撿起玩具走到我跟前跟我道歉,小小的人兒臉上還掛著淚,卻委委屈屈的跟我道起歉來“媽媽對不起,你說過這個玩具很貴的,我表現好你才買給我,可是我今天不乖,我沒有分享,還把它摔壞了,媽媽我錯了你不要傷心,下次我保證先讓別的小朋友玩”。
聽到女兒的話我真的無言以對,而且覺得我好像真的做錯了,為什么我要一味的讓孩子讓步?為什么要逼著還小的娃娃分享?我是真的為了她能懂得這些所謂的美德,還是為了自己可以有成功家長的面子?
后來在網絡上刷到傅首爾說過的一句話“當一個孩子手里有100顆糖的時候,他怎么會介意分享,但他手里只有兩顆糖,你又憑什么要求他大方。我們從小就學《孔融讓梨》,覺得讓是一種好的美德,但是你有沒有問過孩子愿不愿意,有沒有尊重過孩子的意愿”。
永遠都不要用大人的標準去教育和要求孩子,要尊重每個孩子自己身上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有一個最經典的“三山實驗”,實驗最終說明,3歲左右的小孩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也就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義”,他只從自己的觀點看世界,很難認識到別人的觀點。而每個孩子的思想觀念和看世界的思維,都和年齡以及心理發育有著較大關系,所以家長不必認為自己的小孩不愛分享就是什么大問題,甚至覺得對自己的孩子失望什么的。
而且也完全不必強迫他們去分享,但是在一些時候可以適當的鼓勵和引導,讓孩子慢慢明白“分享”的真正意義。但是即便孩子還是不愿意也沒有什么不好的,這也是孩子物權意識的一種萌發,說明他現在懂得了如何保護屬于自己的東西。
總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規律,家長在陪伴和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學會尊重孩子自身的發展節奏,不要強迫并灌輸一些自己覺得對的東西強加到孩子身上。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