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能夠依靠的只有自己
菩薩說“求人不如求己”,這不一定就是針對女人說的。但優(yōu)秀的女人一定都懂得這個道理。靠他人的施舍和庇護,幸福終歸不能長久,任何外在力量,包括身邊的男人,都只不過是女人生命中的一部分,生命中必定也必須還有別的寄托,孩子、事業(yè)、朋友、愛好·....·這樣,即使生活中的一部分受挫,也不會影響到其他的部分。
有一天,佛印與蘇東坡同游寺廟,看見其中一尊觀音菩薩雕像,栩栩如生,口中念念有詞,狀至虔誠。蘇東坡不解,問道:“觀世音菩薩到底在禱念什么?”
佛印說:“在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七字真言!”這下,蘇東坡更加迷惑,繼續(xù)問:“觀音菩薩本來是我們凡人膜拜祈禱的神,怎么也和我們一樣在禱告么己念自己?”
佛印說:“求人不如求己!
當然,“求人不如求已”并非是“各掃門前雪”其真諦是告訴我們,與其總是期望別人的關(guān)照,反不如努力將自己的本分做好。西方有句名言:“上帝總是幫助那些幫助自己的人。”中國的說法就是,“自助者天助之。
有這樣一個女孩子,她從小嬌生慣養(yǎng),缺乏自立的意識和自主能力。后來長大了,無論是對于生活還是工作,她都習慣性地按照別人設計好的道路往前走。她是獨生女,從小到大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呵護中長大,在學校是聽老師話的好學生,在單位是遵守紀律的好員工,結(jié)婚后成了聽話的好老婆。不管是生活里還是工作中,似乎總有人幫助她渡過難關(guān),幫助她解決各種各樣的困難。久而久之,當她一個人去面對問題的時候,才會在手忙腳亂中去思考這樣的事別的人是怎么解決的。當沒有人可以提供幫助的時候,她就會感到徹底的無助和絕望。
長此以往,她的依賴就會變成別人的包袱和負擔如果有一天那些可以依賴的人都離去,剩下她一個人的時候怎么辦呢?這就是典型的依賴型人格。所謂依賴型性格主要是指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人格障礙,尤其是女人,多數(shù)都有這種傾向,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在依賴心理嚴重的人心里,能夠抱住一棵大樹,有一座靠山,遠比自立要重要,她們可以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人生觀與諸多發(fā)展機會。長此下去,她們會越來越脆弱,為了討好所依賴的人,處處委曲求全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嚴重的依賴心理是一定要改掉的但如果只是表面上糾正了依賴性的習慣,而不去從根本上找原因還有可能出現(xiàn)別的不良情況,最重要、最本質(zhì)的還是重新樹立自信心。
當然,由于我們年幼而沒有能力應對外界挑戰(zhàn)的時候,依賴他人的幫助是我們惟一的選擇,因為我們身邊的親人有這樣的責任,這本無可厚非。可是有一天你長大了,你是一個完整的人,別人具備的生存能力,你一應俱全,你還要一味地依賴他人嗎?
女人似乎永遠是弱者的形象,在生活中總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女孩。女人要實現(xiàn)真正的自我,尋找最穩(wěn)固長久的幸福,從現(xiàn)在開始就必須擯棄依賴心,培養(yǎng)并且增強自己的獨立性。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