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通過月亮在不同天氣中出現的月暈圓環愛德華總結出人們的認知規律: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經常會從局部出發,從局部的印象擴散出整體印象,即人們一旦認定某個人在某方面具有優秀品質后,便會認定他在其他方面也會有該種優秀品質。暈輪效應在人們的生活中,是一種常見的以偏慨全、以點概面的評價傾向,對此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心理學家讓一個演講者在一所大學中的兩個不同班級進行演講。演講前心理學家跟一個證級的學生說:演講者在某方面具有驚人的成績,他是一個熱情的人。”但另一個班級中的華生說:“演講者非常嚴肅、冷漠,不易接近。”結果在演講者結束演講后,兩個班級給于了他截然不同的待遇:在被告知演講者是一個熱情的人的班級中,學生們在其演講結束后積極熱情地與他攀談;在被告知演講者是一個冷漠的人的班級中,學生們在其演講結來后則是冷淡回避。此實驗深刻地揭示出:人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帶著有色眼鏡對待周圍的人和事,這一心理特點會干擾人們的判斷意識,使其不能夠清楚地看到對方身上的其他優點或缺點。暈輪效應對個人的認知能力會產生很大的阻礙,因為人們經常看到的只是事物的某個特征而不是本質特征,這時當人們習慣性地以個別推及整體、由部分推及全部時,便會錯誤地推出其他特征。人際交往也如此,如果你隨意抓住某個人性格中的優點或缺點,便斷言這個人完美無瑕或一無是處,,勢必犯下片面性的錯誤。人們經常會極端化地推及人和物,進行知覺的評價和對比。從喜愛一個人的某個特征,到喜愛他整個人;從討厭一個人的說話態度,到討厭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這就是所謂的“愛屋及烏”、“以偏概全”。所以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應該時刻注意這種效應的影響力,不要受別人的暈輪影響,以防陷人誤區。那么該如何避免暈輪效應家蔽自己的頭腦呢?關鍵在于認清自己。
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人的辦事水平和處世原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知人和知己的能力。順名思義,“知人”就是要知道對方的所想、所行,要根據對方的思維方式判斷他的行為,不要根據自己已的喜好投射他人。“知已”就是要完全地了解自己,用冷靜客觀的頭腦對待第一印象,從思想和潛意識上做好改造甚至杏定第一印象的準備。生活感悟讓自己陷入暈輪怪圈的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夠很好地做到知已”、“知人”,也就是還處于感知階段,因而容為受到感覺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覺選擇性的影響,這就要求人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善于“知己”“知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