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說人類只有在對自己特別有利的環境中才能生存下去。至于原因,大家應該都明白。而只有社會生活能夠為人類創造出有利的生存環境。人類絕對不能缺少社會生活,因為它將個人變成集體的組成部分,并使人類生生不息繁衍下去。勞動分工意味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能幫助人類制造很多用于進攻或防御的工具,滿足人類的所有需求。
想象一下養孩子的辛苦吧,既要照顧他健康成長,又要教育他成才。只有勞動分工,才能用心照顧好下一代。人類的身體如此脆弱,嬰兒更是如此,但這脆弱的血肉之軀卻忍受了那么多的疾病和不足。想想這一切我們就能明白,人類多么需要照顧和保護,也自然能夠明白社會生活對人類為何如此重要了。一句話,
社會生活是人類得以繁衍生息的最好保證。從自然的觀點來看,人類只能算是一種低等動物。在人類的意識中,自卑和不安全總是徘徊不定,這促使人類時刻都在思考如何去成為一種更好地讓自己適應大自然的方法和手段,也刺激人類去尋找一個安全的環境來避免或消除威脅自己生命的因素。這樣就產生了心靈,以便人類提高適應能力,增加安全感。提高人類適應能力的方法很多,包括在身體上安裝防御性武器,如尖爪、利齒,硬角等。
但這樣做很難讓人擺脫一半是人一半是動物的原始野蠻狀態,還容易導致人類發展舉足不前。只有心靈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才能彌補人類生理上的缺憾。對自身能力不足的認識,激勵著人類發展出預測、預防的能力,并使人類的心靈發展成現在這樣能思考、會感知、支配行動的神經器官。
就拿欲望或感恩來說吧,當一個人感到有所欠缺的時候,就會萌發出一種想做什么的意愿,想要彌補欠缺,想要獲得完美的適應感。“想要做什么”便表示有了意愿,同時又該付諸實踐。可以說所有行動的產生都是因為欠缺感,并以安寧、滿足、完滿作為目標。在人類適應過程中,社會起著根本性作用。以此為前提,必然從一開始就要顧及社會生活狀況。心靈所有能力的發展,都是以生活規律為基礎的。根據規律的普遍適用性原則(因為只有具備普遍適用性,才能成為規律),我們可以預測人類心靈的趨勢,只要我們弄明白社會生活規律的前因后果。
相關推薦
? 溫馨提示:本文由作者流光心田心理咨詢網創作,未經著作權人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文章
蘭曉雅
心理咨詢 | 創作者 IP屬地:上海
文章489
粉絲321
關注4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