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總能迅速地從跌倒中爬起,而有些人卻仿佛被絆住了腳,久久不能動彈。這其中的差別,很大程度上源于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心理彈性。那心理彈性,究竟咋培養呢?

一、啥是心理彈性?
簡單來說,心理彈性就像心里的一張“彈簧床”,當遇到壓力時,它能夠吸收沖擊,讓咱們不至于被直接砸趴下。它讓咱們能夠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冷靜,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重新站起來。心理彈性可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通過后天養成的。心理彈性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和練習,讓它變得越來越強大。
二、養成心理彈性的兩個秘訣
秘訣一:培養心理彈性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正視困難。很多人面對困難時,第一反應就是逃避或者抱怨,但這樣做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加棘手。咱們得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把困難當成是成長的機會,是鍛煉自己心理彈性的好時機。
比如,你工作上遇到了一個難題,別急著說“我做不到”,而是試著想想:“這個機會能讓我學到什么?”或者“我能不能找同事或領導幫幫忙?”當你開始積極尋找解決方案時,你會發現,原來困難也沒那么可怕。
秘訣二:人是社會性動物,咱們在遇到困難時,總是希望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因此,培養心理彈性的第二個秘訣就是建立自己的支持關聯。這個關聯可以是家人、朋友、同事,也可以是興趣小組、志愿者組織等。
當你感到壓力大或者情緒低落時,不妨找他們聊聊天,傾訴一下心中的煩惱。你會發現,有時候,僅僅是說出來,就能讓心情好很多。而且,當你看到別人也在努力面對困難時,你也會受到鼓舞,更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困難。
三、心理彈性不是說說而已
說了這么多,可能你還是覺得心理彈性是個抽象的概念,不知道咋下手。別急,咱們來舉幾個實際的例子,看看心理彈性是怎么在實踐中發揮作用的。
比如,小明是個剛入職場的新人,面對繁重的工作壓力和復雜的人際關系,他一度感到焦頭爛額。但是,他沒有選擇逃避或者抱怨,而是主動向老同事請教,學習如何處理工作中的問題。同時,他還加入了一個職場交流群,和群里的朋友們分享心得、互相鼓勵。慢慢地,他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自信了,工作也變得越來越得心應手。
再比如,小紅是個單親媽媽,她一個人帶著孩子還要工作,生活壓力特別大。但是,她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態,每天都會抽出時間陪孩子玩耍、學習。她還參加了一個單親媽媽互助小組,和其他媽媽們一起分享育兒經驗、互相支持。在這個過程中,她不僅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感,還收獲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