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會每年都會進行諸多研究,其中一些成果對人們固有認知帶來巨大沖擊。下面為大家介紹年度重磅研究中,3 個極具顛覆性的發現。

一、記憶的可塑性遠超想象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記憶如同錄像,能準確記錄經歷。但心理學會年度研究顯示,記憶的可塑性超乎想象。研究人員開展了相關實驗,讓一組參與者觀看一段日常場景視頻,視頻內容包含人物活動、場景布置等細節。一段時間后,對參與者進行記憶測試,要求他們回憶視頻中的具體內容。
在測試過程中,研究人員巧妙地引入一些誤導性信息。比如,在詢問視頻中是否有一個紅色的杯子時,實際上視頻中并沒有紅色杯子,但部分參與者受到提問暗示,堅定地認為看到過紅色杯子,并且還能詳細描述杯子的形狀和位置。這表明,記憶并非簡單的存儲和提取,而是在提取過程中容易受到外界信息干擾而被重構。
進一步研究發現,重復接觸錯誤信息會增強記憶的錯誤重構。當參與者多次聽到關于視頻中不存在物體的描述后,他們對這些錯誤信息的記憶愈發深刻,甚至堅信這些錯誤內容就是真實發生過的。這一發現改變了人們對記憶可靠性的認知,提示在司法、教育等領域,要謹慎對待證人證言和學生回憶等基于記憶的信息,因為記憶可能因各種因素而被扭曲。
二、情緒調節的新方式
以往,人們熟知的情緒調節方法包括轉移注意力、深呼吸等。然而,心理學會年度研究揭示了新的情緒調節方式。研究表明,通過身體動作可以有效調節情緒。
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為兩組。一組被要求在感到焦慮時,做出大幅度的伸展動作,如張開雙臂、向上跳躍等;另一組則保持安靜的坐姿。結果顯示,進行伸展動作的那組參與者,焦慮情緒得到了顯著緩解。這是因為身體動作能夠影響大腦中的神經遞質分泌。大幅度的伸展動作促使身體分泌內啡肽等神經遞質,這些物質具有改善情緒、減輕壓力的作用。
此外,面部表情也對情緒調節有重要影響。當參與者被要求做出微笑的表情時,即使他們內心并不開心,但隨著微笑持續,他們的情緒逐漸變得積極。這是因為面部肌肉的運動反饋到大腦,觸發了與積極情緒相關的神經活動,從而改變了情緒狀態。這一發現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調節情緒提供了新途徑,當感到情緒低落或焦慮時,可以通過改變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來主動調節情緒。
三、社會影響對決策的深度干預
在社會環境中,人們的決策往往受到他人影響,而心理學會年度研究深入揭示了這種影響的深度。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模擬購物決策實驗,參與者需要在多種商品中做出選擇。
實驗設置了不同情境,在一種情境下,參與者獨自進行選擇;在另一種情境下,有其他 “顧客”(實際上是實驗助手)在場,并且這些 “顧客” 表現出對某一特定商品的強烈偏好。結果發現,當有他人在場并表現出偏好時,參與者選擇該商品的概率大幅增加。而且,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明顯的商品選擇上,還深入到對商品價值判斷層面。即使參與者原本對某商品不太感興趣,但在他人影響下,他們會重新評估該商品價值,認為其更具吸引力。
進一步研究發現,社會影響的強度與群體規模、群體一致性等因素有關。當群體規模較大且成員意見一致時,對個體決策的影響更為顯著。這一發現表明,在消費、社交等諸多場景中,人們的決策并非完全基于自身判斷,社會環境中的他人意見和行為對決策過程有著深度干預,提醒人們在做決策時要警惕社會影響帶來的盲目性,保持理性思考。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