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心理學建立了一套具有啟發性的體系和方法,詳細來說就是將人的行為看成是一個關系群,這個關系群建立在對特殊目標的追求中,其基礎就是人類基本的遺傳潛能。
但研究表明,盡管個體努力追求某種目標是一種假設,但這種假設與實際情況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無論這些事實存在于意識中還是存在于無意識中。可以說,努力追求某種目標,即精神生活具有一定的目的,這不僅僅是哲學上的一種假設,還是真實存在的一個事實。在人類社會文明中,追求權力可以說是最大的弊端。要阻止這個弊端的發展,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還在嬰兒階段,人們就開始追逐權力了,但要和這么小的孩子溝通卻非常困難。所以研究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困難重重。只有等孩子長大之后才能使用。但這個時候想要再次發展他的社會感、消除他對權力的追求,幾乎不可能一一就算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對。還有一個困難就是,孩子對權力的追求并不會公開表現出來,而是隱懶在友情和柔情之中。他們為了隱藏自己的思想,會小心翼翼地遮掩。如果任由孩子追求權力而不加以束縛,便可能導致精神退化。追求安全和權力如果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溫情變成統治世界的陰險,最后所有的自然感情都會被披上偽善的外衣,井把征服周圍的一切作為最終目的。
教育影響每個人的手段之一,就是對人們的不安全感進行有意或者無意的補償。此外還有如下手段:教會人們生活的技巧,培養他經過訓練的理解力以及與伙伴交往的社會感。
所有這些措施,無論是出于什么原因,對于每個人擺脫成長期間的不安全感和目卑感都有好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以每個人展現出來的性格為依據,來判斷每個人的精神活動,因為這些性格特征就如一面鏡子一樣反射他的精神活動。無論孩子還是成年人,我們都不能期望其在各種處境中能正確判斷自己,于是困難便產生了。成長環境錯綜復雜,一些人不可避免地會錯誤判斷對自己不利的地位,一些人們則看得比較清楚一些。從整體上看,對自卑感的理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直到最后固定下來,作為自我認知的一種形式,成為人們一切行為中的自我評價常量。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