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我,"現在網上心理咨詢平臺這么多,到底怎么選才靠譜?"作為接觸過10+家咨詢機構的“懂行的人”,我個人覺得了三個實戰經驗分享給大家。
第一招,看平臺資質比看廣告實在
別被首頁彈窗的"99元特惠"迷惑,重點查三個備案,①衛健委認證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②心理咨詢機構備案證明;③咨詢師的執業資格證。比如某知名平臺雖然廣告鋪天蓋地,但實際只有工商執照,這種就要當心。
第二招,線下優先選"三甲醫院+社區中心"組合
三甲醫院心理科有副主任醫師坐診,掛號費才30塊,能開正規診斷證明。社區心理咨詢站現在覆蓋了80%的街道,免費咨詢6次/年,這兩個渠道特別適合初次接觸心理咨詢的人。
第三招,視頻咨詢要確認三個細節
①必須是實時連線不能錄播;②要有正規電子協議;③咨詢師需露臉并展示證件。去年我同事在某平臺遇到"代聊"騙局,對方連攝像頭都不敢開,這種絕對要警惕。
我強調一點大家,別被"國際認證""資深專家"頭銜唬住。國內認可的是人社部頒發的二、三級證書,去年有個案例就是某機構用假證書被罰款50萬。記住,正規咨詢師檔案里都能查到注冊編號。

心理咨詢師收費標準有哪些貓膩?
一、價格不透明,看人下菜碟
有些機構把收費標準寫得跟天書似的,同一家機構里不同咨詢師收費能差三倍。比如新人咨詢師收300塊一小時,掛個“資深專家”名頭直接漲到800塊。其實很多所謂“專家”,不過是多參加了幾次培訓,實際咨詢經驗和新人差不了多少。
更離譜的是有些私人工作室,先問你的職業和收入再報價。普通上班族收500,外企高管開口就是1500,用的還是同一套咨詢方案。說白了,這就是把心理咨詢當奢侈品賣,專挑不差錢的主兒下手。
二、虛高標價玩心理戰
有家網紅心理咨詢室把價格標到2000元/小時,廣告里吹得天花亂墜。結果被學員扒皮,所謂“海外留學背景”的咨詢師,其實只在國外讀過半年語言學校。這種刻意營造高價=專業的套路,專門忽悠那些病急亂投醫的人。
還有些把價格拆得細碎,首次評估費、方案設計費、咨詢執行費、后期跟蹤費...七七八八加起來,做個完整咨詢要比明碼標價的多花40%。這就跟理發店分開收洗剪吹費用一個道理,變著法子多收錢。
三、隱形收費防不勝防
1. 分鐘計費陷阱,說好500元/小時,結果55分鐘就掐表結束,超時每分鐘加收20塊。咨詢過程中要是多聊了幾句家常,費用蹭蹭往上漲。
2. 設備使用費,線上咨詢要收平臺使用費,線下咨詢要收場地費,連紙巾都要單算錢。有來訪者吐槽,某次咨詢用了三張抽紙,結賬時發現多了15元“物料消耗費”。
3. 強制續費套路,交10次咨詢費送2次,聽起來挺劃算?等你交完錢才發現,送的那2次只能在工作日白天使用,和上班時間完全沖突,對了根本用不上。
四、套餐捆綁藏著雷
現在流行買20次咨詢送5次督導,其實這里頭學問大著呢,
送的督導往往是團體督導,十幾個人擠在線上聽講,每人能說上兩句話就不錯了
套餐規定3個月內用完,超時作廢,逼著你每周都得去咨詢
中途想退費?扣30%手續費不說,已使用的咨詢按原價折算,比單次付費還貴
五、證書資質霧里看花
重點來了,國家早就取消心理咨詢師資格認證了!現在市面上的ACI國際注冊心理咨詢師、GPST認證什么的,全是培訓機構自己搞的野雞證書。有些咨詢師把七八個培訓證書掛墻上,看著挺唬人,實際含金量可能還不如超市積分卡。
真要查資質,認準2017年前考取的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或者精神科醫師執業證。遇到吹噓“中德班”“中美班”出身的,直接讓對方出示督導記錄——正規培訓出來的咨詢師,至少要有300小時被督導的經歷。
選心理咨詢師記住這三招,
1. 先查注冊信息(中國心理學會注冊系統可查)
2. 白紙黑字寫清服務內容和價格
3. 首次咨詢后覺得不合適,果斷換人別將就
心理健康這事急不得,找到靠譜的咨詢師比啥都重要。畢竟咱們花錢買的是專業服務,可不是給人家交智商稅。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