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讀者私信問,"現在考心理咨詢師證還吃香嗎?"作為從業8年的持證咨詢師,我必須說實話,這個行業確實存在"幸存者偏差"。今天就用最直白的語言,給想入行的朋友潑盆冷水。
第一類,急著掙快錢的
我表妹去年花2萬8報班考證,結果發現光有證書根本接不到個案。督導費每小時300-800元,個案督導要做滿200小時才能執業,這筆錢都夠在小城市付首付了。更扎心的是新手咨詢師時薪普遍在80-150元,回本周期至少3年起。
第二類,耐不住性子的
上周幫機構面試新人,有個姑娘張口就問,"多久能排滿咨詢檔期?"要知道我現在穩定接診的客戶,都是從業前三年在社區做公益咨詢攢下的口碑。這個行業最值錢的就是案例經驗,沒熬過前期的冷板凳期,趁早別入行。
第三類,學歷不過關的
雖然報考門檻是中專學歷,但現實是本科以下根本競爭不過。我們督導小組12個人,7個有心理學碩士學歷,3個在讀博士。就連社區心理咨詢站招兼職,都明確要求"全日制本科相關專業"。
第四類,情緒易波動的
去年有個學員考完證接的第一個個案,遇到來訪者自殘直接嚇懵了。這行每天要消化大量負面情緒,我至今保持每周兩次個人體驗(接受心理咨詢)。如果沒有穩定的心理素質,真的會把自己搭進去。
可能有人要問,"照你這么說,這行就沒法干了?"恰恰相反,現在一線城市優質咨詢師時薪能達到800-2000元。但關鍵是要認清現實,這是個需要長期投入的慢行業,就像中醫越老越吃香。建議先做職業性格測試,跟著靠譜機構實習半年再決定。

心理咨詢師月入過萬是真的嗎?
行業現狀,有人吃肉,有人喝湯
話不多說,確實有人能月入過萬,但比例絕對沒網上吹的那么高。現在市面上活躍的心理咨詢師大概分三類,
1. 資深派,從業10年以上,有固定客源和口碑,每小時收費800-2000元不等
2. 中生代,5年左右經驗,多在機構掛靠,時薪300-600元
3. 新人群體,剛拿證1-3年,時薪80-150元還得和機構分成
有個在深圳開工作室的朋友跟我說了大實話,“前三年基本在貼錢,督導培訓每年就要花兩三萬,租個像樣的咨詢室月租五千起步,剛開始每月接不到10個來訪者都是常態。”
收入構成比想象中復雜
千萬別以為心理咨詢師就是坐著聊天收錢,他們的收入來源其實五花八門,
個案咨詢(占總收入50%-70%)
企業EAP服務(給公司做心理培訓/團輔)
線上知識付費(錄課程/寫專欄)
帶實習學員(需要有督導資質)
參加政府購買服務(社區/學校項目)
舉個真實例子,北京某985畢業的心理碩士,現在每周接15個個案,加上兩家企業的固定培訓,月入能到2萬左右。但她說這行有個“2080定律”——20%的頭部咨詢師賺走80%的錢。
影響收入的三大現實方面
1. 地域差異明顯,一線城市時薪中位數約400元,二三線城市直接腰斬。有個在成都工作的咨詢師吐槽,“同樣資質,在北上廣深能收500的,這邊客戶接受度頂多300。”
2. 專業投入大,每年必須參加的督導培訓、工作坊、個人體驗,沒個三五萬下不來。有位從業者開玩笑,“賺的錢一半都用來交學費了。”
3. 獲客成本高,新手最難的就是找來訪者。某平臺數據顯示,新人咨詢師平均要等3-6個月才能排滿個案,前期大量時間得花在寫科普文章、做公益咨詢攢口碑上。
個人觀察到的幾個真相
1. 兼職比例超乎想象,約40%的持證者都有本職工作,只在周末接個案
2. 證書≠賺錢能力,現在市面上的培訓證書五花八門,但真正被行業認可的就那兩三個
3. 時間成本被低估,每周能接20個個案已是極限(包含記錄整理時間),實際月接案80小時就算高產
有位入行五年的咨詢師給我算過細賬,每月穩定接40個個案,每小時收費300元,毛收入12000元。扣除平臺抽成20%、督導費2000、場地費1500,實際到手不到7000。這還是沒算每年2萬左右的繼續教育投入。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月入過萬是不是真的?確實是真,但更像馬拉松而不是百米沖刺。那些宣傳“速成高薪”的培訓機構不會告訴你,這個行業需要持續的情感投入和專業積累。就像有位資深咨詢師說的,“前五年別想著賺錢,能堅持下來的,后期收入自然水到渠成。”
對于真正想入行的朋友,建議先問自己三個問題,能不能承受前期的經濟壓力?是否準備好終身學習?是否愿意面對人性最復雜的部分?把這些想明白了,再決定要不要走這條路。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