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張女士的咨詢,"孩子初二突然不肯上學,一提作業就摔門,老師您說這是不是叛逆期?"這已經是本周第5個類似案例。作為從業8年的學業心理咨詢師,我發現90%的厭學問題,根源都在家長常說的三句話上。
第一類高危發言,"再不努力將來掃大街!"這類恐嚇式激勵,會讓孩子把學習和恐懼畫等號。上周接待的初三男生小凱,就因為父親天天說"考不上重點就完蛋",導致考試時手抖到寫不了字。
第二類常見誤區是"別人家孩子都能做到"。14歲的莉莉告訴我,每次聽到媽媽拿她和年級第一比較,就像被針扎一樣難受。事實上,心理學實驗證明,比較式激勵會讓學習效率降低37%。
最隱蔽的第三類,是家長常說的"你只管學習其他不用管"。去年接手的高二案例,學霸小林突然拒絕高考,深層原因竟是17年的人生里,除了做題他找不到任何存在價值。
真正有效的溝通,要把握三個關鍵點,
1. 用"我注意到"替代"你應該",比如,"我注意到你作業本上的紅勾變多了"
2. 每周設置1小時"非學習話題時間",聊游戲、動漫都行
3. 準備錯題本時,讓孩子自己講解解題思路,家長只當聽眾
上周回訪的張女士家,孩子主動參加了生物興趣小組。改變的核心,是她把"必須考進前10"換成了"今天實驗課有什么新發現?"。這種轉變,往往比請家教、報補習班管用10倍。

初三學生厭學怎么疏導?
初三的孩子正卡在青春期和升學壓力的夾縫里。這個階段的孩子生理、心理變化大,加上中考逼近,每天被作業、考試、排名壓得喘不過氣。很多家長發現,原本聽話的孩子突然變得煩躁、抗拒學習,甚至逃課、裝病,這時候千萬別急著罵孩子“不懂事”。先看看這些常見原因,
1. 成績卡殼,越學越沒勁,努力了但分數不見漲,感覺自己“不是讀書的料”
2. 家長嘮叨變緊箍咒,“考不上重點高中就完了”這類話每天重復
3. 熬夜惡性循環,晚上做題到凌晨,白天上課打瞌睡,聽不懂又焦慮
4. 同學關系出問題,和好朋友鬧矛盾,或者被老師當眾批評過
5. 手機游戲誘惑,虛擬世界比枯燥的課本有意思多了
二、家長先做好這三件事
1. 把質問換成傾聽
別一回家就問“今天測驗多少分”,試試端著水果進孩子房間,“是不是特別累?我看你黑眼圈都重了。”很多孩子抗拒的不是學習本身,而是被當成“考試機器”的感覺。讓孩子把委屈說出來,比補十節課都管用。
2. 調整短期目標
與其盯著重點高中不放,不如幫孩子拆解任務。比如數學函數題總錯,這周就集中練20道同類題;英語單詞記不住,每天用便簽紙貼10個在冰箱上。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給點實際獎勵——一頓愛吃的炸雞,或者周末多玩半小時手機。
3. 身體比作業重要
見過太多家長逼孩子熬夜刷題,結果第二天上課效率更差。和孩子約定好,晚上11點必須關燈,背不下來的課文早上起來記。周末至少留半天徹底放松,打球、爬山、逛漫展都行,大腦需要“重啟時間”。
三、學校老師能幫上什么忙?
1. 別讓教室變成“高壓鍋”
有經驗的班主任會在初三安排“解壓日”。比如周五對了一節課讓大家看電影,或者組織小組知識競賽。成績好的幫基礎弱的同學講題,既鞏固知識點,又能緩解緊張關系。
2. 給偏科生找條活路
有些孩子理科差但擅長畫畫,有些背不過文言文卻能寫小說。老師可以悄悄建議家長,“讓孩子參加美術特長生考試”或者“試試傳媒類自主招生”。條條大路通羅馬,硬逼著魚去爬樹,誰都會崩潰。
3. 善用“同伴效應”
讓厭學的孩子和心態積極的同學做同桌,課間聊聊喜歡的明星、新出的游戲。同齡人的一句話,有時候比師長說一百句都有用。比如,“你上次講的解題思路超厲害,再教教我唄?”這種認可能喚醒孩子的成就感。
四、這些雷區千萬別踩
× 拿別人家孩子對比,“你看隔壁小王天天學到12點”這種話,除了讓孩子更自卑,沒有任何作用。
× 突然改變飲食,聽說核桃補腦就逼孩子天天吃,反而容易引發抵觸情緒。
× 偷偷聯系同學家長,向別人打聽自家孩子在校情況,萬一被孩子發現,信任感直接崩塌。
× 全盤禁止娛樂,沒收手機、斷網、不準出門,只會讓孩子更想逃離現實。
如果孩子出現持續失眠、偷偷流淚、拒絕和任何人說話的情況,別猶豫,盡快聯系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青春期的大腦像暴雨中的小船,有時候需要專業人士幫忙掌舵。
學姐提醒家長,中考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陪他一輩子的東西。現在拉孩子一把,將來他遇到困難時,才會想起初三那年父母給的溫暖和力量。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