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學員聊天發現,很多人在考證前都踩過這三個坑,花1萬報線下課,結果發現線上課才3000多;跟風考了某協會證書,結果單位根本不認;全職備考半年,對了發現壓根沒復習重點。作為“懂行的人”,今天手把手教你怎么用最省錢的姿勢拿證。
先說說大家最關心的費用問題。現在主流機構收費分三檔,3000-5000元的基礎班,6000-8000元的“抱過”班,9000元以上的線下集訓營。但根據學員反饋,6980元左右的套餐性價比最高,既包含教材+題庫+直播答疑,還能申請1500元的考證補貼。這里劃重點,遇到要收"保密押金"、"檔案管理費"的機構趕緊跑,都是坑!
備考時間也有講究。去年我帶過的學員里,有四類人拿證特別快,一是寶媽群體,每天等娃睡后刷2小時題庫;二是教師行業,直接套用教學經驗;三是醫護工作者,病例分析題簡直送分;四是自由職業者,能靈活安排模考時間。他們有個共同特點——善用碎片時間,比如用APP刷題替代追劇,把通勤時間用來聽案例匯總。
現在說點大實話,千萬別信什么"包就業"的鬼話!正規證書只是敲門磚,我認識的咨詢師里,有人靠社區義診積累案例,有人在知乎寫科普文引流,還有人在抖音做情感專欄。最實在的建議是考證期間就經營自媒體賬號,等拿證時剛好積累2000粉絲,接個案咨詢不愁客源。
學姐提醒三個關鍵節點,每年3月和9月報考最劃算,題庫更新率不到15%;實操考試前務必參加模擬咨詢,考官最愛扣流程分;拿到證書半年內要完成繼續教育,否則影響年審。對了,中科院心理所新增了青少年方向,有教師證的可以直接抵免部分學分。

心理咨詢師就業前景如何?過來人分享真實收入情況
一、這行真的缺人嗎?
朋友在杭州開心理機構,半年面了20多個應屆生,對了只留下2人。不是崗位少,是靠譜的人難找。醫院精神科、中小學心理老師崗常年招人,社區服務中心這兩年也開始設專職心理崗。但很多畢業生學了理論不會實操,督導案例時長不夠,用人單位也不敢隨便要。
二、干這行能掙多少錢?
拿我認識的幾個同行舉例,
1. 新手在機構打工,前半年基本拿固定工資,杭州這邊4000-6000居多,主要做心理測評和輔助工作
2. 有三年經驗的咨詢師,武漢某機構按小時分成,每月接40個案,到手1.2萬左右
3. 北京的自由執業者,線上平臺+線下工作室,每小時收費600-800,每月穩定接30小時咨詢,加上企業培訓,月入3萬+
4. 三四線城市的咨詢師比較靈活,社區駐點+線上咨詢,月收入5000-8000的居多
有個特殊情況,婚姻情感咨詢需求量暴漲。有個師姐專做離婚調解,去年接了個企業家離婚財產糾紛的案子,單筆咨詢費收了5位數。
三、什么樣的人適合入行?
見過太多人沖著"時薪高"入行又放棄。這行最吃香的其實是兩種人,
30歲以上的轉行者,教師、醫護、社工轉行特別多,生活閱歷本身就是優勢
能堅持做個人體驗的,自己接受過100小時以上心理咨詢的人,更能把握咨詢節奏
有個95后男生,畢業后在情感咨詢機構干了8個月就辭職,他說,"每天聽十幾個人倒苦水,回家自己都要找督導做心理疏導"
四、說說大實話
現在行業有個怪現象,證書五花八門。某培訓機構打出"包就業"旗號,結果學員拿的證根本不被正規機構認可。真要入行,認準中科院心理所的基礎培訓項目,雖然要啃《變態心理學》這種硬骨頭,但業內普遍認這個。
二三線城市現在冒出好多"心理咨詢超市",把咨詢師當商品展示。這種模式爭議挺大,有個咨詢師朋友吐槽,"我的簡歷被掛在墻上標價,來訪者像買菜似的比價,專業性全被破壞了"
建議想入行的朋友先試試兼職。很多平臺招夜間情感傾聽員,時薪25-50元不等。雖然錢不多,但能快速積累真實案例。認識個寶媽帶孩子期間做線上傾聽,半年后轉全職咨詢師,現在主要做親子關系咨詢,時間自由還能接送孩子上下學。
學姐提醒下,別被"時薪500+"的廣告忽悠。真正成熟的咨詢師要持續投入,每年花在培訓、督導、個人體驗上的錢,普遍要2-3萬。有位從業8年的前輩說得好,"這行前期像往存錢罐里塞硬幣,要攢夠2000小時咨詢經驗,才能聽見錢響兒"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