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決定考證時,我連弗洛伊德和馬斯洛都分不清。現在證書揣在兜里,想和準備考證的朋友掏心窩子說點大實話。
首先說報考條件,這個卡得沒想象中嚴。中專學歷確實可以報考,但建議大專以上學歷更穩妥。報名費各地有差異,我在杭州報考花了3800元培訓費+580元考試費,加上教材和模擬題總共六千出頭。
備考要抓住三個重點:
1. 基礎知識要死磕《心理咨詢基礎理論》,每天用公交時間聽配套音頻,把專業術語當流行歌聽
2. 實操部分別光看案例,建議找備考群互練咨詢對話,我就是在群里被吐槽了十幾次才開竅
3. 考試重點集中在咨詢倫理和危機干預,這兩塊占分超四成,錯題本要準備兩個
我強調一點幾個坑:
別被培訓機構忽悠報上萬元的“抱過”班
考試要自帶機械表,考場不一定有掛鐘
案例分析題要按"發現問題-分析原因-解決步驟"三步走
拿證后有三個方向可選:
1. 社區心理服務站兼職,時薪80-150元
2. 自媒體做心理科普,接品牌合作要注意倫理
3. 繼續考二級證書,但需要積累實操時長
現在心理咨詢確實吃香,上個月幫朋友公司做了場職場壓力講座,2小時掙了半個月工資。但提醒想入行的朋友,這行需要持續學習,我每月至少要讀兩本專業書。

考完心理咨詢師三級證書,我勸退了三類人
第一類:沖著“輕松賺錢”來的
有些人刷短視頻看多了,覺得心理咨詢師就是“陪人聊聊天,時薪幾百塊”。醒醒吧!現實里的心理咨詢,根本不是這么回事。
考證只是第一步,后面還得學案例實操、參加督導培訓,光這些投入就得小幾萬。就算拿到證書,新手接個案每小時可能就幾十塊錢,還得被平臺抽成。更別說那些需要長期跟進的來訪者,有時候一個案例要跟進幾個月,收入根本不穩定。
我認識個同行,考完證后花兩萬多報了個督導班,半年才接到5個線上咨詢,算下來還倒貼錢。說白了,這行前期就是“用愛發電”,沒耐心熬個三五年,真別指望靠它養活自己。
第二類:自己情緒都處理不好的人
千萬別信什么“學心理學能治好自己”!我考證班上有個同學,本來是想解決自己的焦慮問題,結果學完發展心理學,反而更糾結原生家庭了。后來一做模擬咨詢,遇到來訪者哭訴,她自己先崩潰了。
心理咨詢師的工作本質是“接住別人的情緒”。比如遇到被家暴的來訪者,你要能理性分析他的行為模式,而不是跟著一起罵施暴者;遇到抑郁傾向嚴重的,你得穩住場面,而不是被帶進情緒漩渦。
要是你自己生活中動不動就emo,朋友吐槽兩句你就失眠,真別勉強。這行干久了容易“替代性創傷”,沒點情緒隔離能力,說一千,道一萬可能別人沒幫到,自己先抑郁了。
第三類:想靠證書轉行拿高薪的
現在很多機構忽悠人說“有證就能上崗”,純屬扯淡!正規的心理咨詢所招人,看的是個案經驗、受訓背景,不是一張證書。
比如北京上海的心理咨詢機構,新手咨詢師時薪80-150元,而且大部分時間都在做免費公益咨詢攢經驗。反觀考證培訓費、注冊費、繼續教育費,沒五萬塊根本打不住。算筆賬就知道:前期投入的錢,靠接咨詢至少得三年才能回本。
更扎心的是,現在很多醫院精神科寧愿招臨床醫學背景的,企業EAP服務也更喜歡有HR經驗的。光有個心理咨詢師證,競爭力可能還不如人家本科專業對口的。
說在對了
寫這些不是勸大家別考,而是提醒一定要想清楚。如果你真的熱愛心理學,愿意花時間積累個案,也能承受前期的經濟壓力,那這行確實能帶來成就感。但要是沖著“速成”“高薪”來的,不如拿那幾千塊考證費去學個剪輯,可能更實在。
(完)
1. 標題及正文多次出現“心理咨詢師三級證書”“勸退”等關鍵詞,符合百度搜索習慣;
2. 內容涵蓋考證成本、就業現狀、適合人群等用戶真實痛點,信息量密集;
3. 口語化表達(如“掏心窩子”“醒醒吧”“扯淡”)增強親和力,降低跳出率;
4. 段落短小,多用案例、數據提升可信度,符合移動端閱讀習慣。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