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這里,銀行賺取暴利的手段(我料想,是道德敗壞 ) 還不算完。假想現在是月末,你的賬戶里只剩 20 美元了,你那 2 000 美元的工資今天會自動存入你的賬戶。你走在大街上花 2.95 美元買了個圓簡冰激凌,后來花 27.99 美元買了本《怪誕行為學》,一小時后又享用了一杯 2.50 美元的意大利拿鐵咖啡。這些都是用你的借記卡付的,你的心情不壞一一不管怎么說,今天發工資嘛。
當天夜里,零點后的某一時間,銀行結清了你當天的收支。銀行沒有先在收入欄計人你的工資,然后再從支出欄扣減你的三筆消費與此相反,你出現了透支費用。你可能以為扣了透支費用,事情就了結了,但是銀行比這更惡毒。它們使用了一種計算規則,從你最高的一筆支出(書)開始計算。哇!你超出余額透支消費,扣透支費 35 美元;接下來是冰激凌和咖啡,每一筆都是 35 美元透支費。在此之后的一剎那,你的工資存進來了,你的賬戶余額由負變正一但是卻少了105 美元。
我們都為計劃謬誤綜合征所困擾,銀行和保險機構認識到這一點,制定了高額罰款,一旦這類意外的 (對我們來說是意料之外的)倒霉事情發生,高額罰款馬上就會發生效力。同時,因為我們在簽訂這些金融或者保險服務合同時不會想到我們會蓄意地漏付保險費、開空頭支票、漏付信用卡賬單,或者超過借記卡限額透支,因此這些罰款條款,我們經常不去留意,認為與我們無關。但是當“這類事情總是發生”的時候,銀行正埋伏好了等著,到頭來付出高昂代價的就是我們。與銀行的這些慣用伎倆相比,那些使用次級抵押貸款的人(從定義來說是指經濟狀況不太好的人)會在信用卡付款時作弊,拒絕償付房貸,甚至宣告破產,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有些富裕的人可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類問題與他們無關。但是我們從 2008 年經濟危機中得出的一個主要教訓是:我們的經濟財富已經連成一體,連接的緊密程度很多人都意識不足。向信用較差的人提供次級房貸的后果,最終幾乎吸干了整個社會的經濟財富,使所有經濟活動,從汽車貸款到零售消費,幾乎完全停頓,甚至那些持有豐厚退休基金的人也受到很大打擊。到頭來,經濟成了一個復雜的有機系統,有點兒像混沌理論中的“蝴蝶效應”,在一小群人 (例如次級房貸的貸款人)中發生的事件會給隨后的其他所有人帶來巨大的、可怕的影響。
從個人金融的角度,我們該如何戰勝計劃謬誤所帶來的挑戰呢?首先,當然是人人都要未雨綢繆,認識到下雨天比我們預想中更多更常見。對那些已經身陷債務危機的人,要做到這一點顯然不容易我也不會天真地認為我們能夠根除金融計劃謬誤。但是,我們能夠積蓄一些錢作為緩沖,使我們在經濟運行的道路上即使遇到顛簸也能保護自己,這樣我們就可以減輕計劃謬誤的后果,使它不至于造成那么嚴重的損害。
其次,我認為金融機構那些苛刻的、掠奪窮人的行規,包括對信用卡、汽車質押借款、發薪日借款強制收取高利息等做法,應該加以控制。我們應該把金融服務的成本一視同仁地分攤到所有的客戶頭上,而不是強迫缺少資源、走投無路的人來負擔其中的一大部分,只有這樣做才公平,對我們的整體經濟也更有利。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有些人本來在經濟上就很少得到公平對待,如果還要對他們敲骨吸髓,到頭來,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傷害。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