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身體中,面部所占的面積相對來說很小。可是我們的面部表情卻是肢體語言中最重要的一種,也是最豐富、最富有表現力的一種。研究學者指出,在人類70萬種肢體語言中,我們的臉部可做出大約25萬種不同的表情,占肢體語言的35.7%。可以說面部是非語言信息中最豐富、最集中的地方。美國心理學家赫拉別恩還總結出這樣的公式:信息傳播總效果=7%的語言+38%的語速語調+55%的表情和動作。從這個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出面部表情對他人影響的比重之大。
我們在與對方的交談中,可以從其面部最迅速、最靈敏、最充分地觀察出他的感情變化。這是因為我們可以通過面部表情微妙的變化,看到如悲喜交加的情感,又愛又恨的心理,既緊張又高興的情緒等各種感情之間錯綜復雜的形式,就像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的那樣:“面部表情是10多個世紀以來培養出來的最成功的語言,是比嘴巴講的要復雜千萬倍的語言。”而法國作家雨果則用“臉上的神氣總是心靈的反映”來表達自己對面部表情的理解。所以說面部表情是一種交流思想感情、傳遞信息的無聲語言。
那么什么是表情?為什么會發生表情呢?
面部表情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在外部環境和內心機制的雙重作用下,而引起的面部顏色、光澤、肌肉的收縮與舒展,以及紋路的變化,從而實現表情達意,感染他人的一種信息傳遞的手段。可以說我們的整個面部表情是由臉色的變化,肌肉的收展以及眼睛、眉毛、鼻子、嘴巴的動作共同組成的。我們認為所有發生在頸部以上的能反映內心變化的動作、狀態和生理變化,都包含在面部表情里面。
表情是內心世界的直接流露,在文學作品中,我們會經常見到通過表情變化來表現人物情感的典型實例。如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寫男女眉目傳情的詩句“美目盼分巧笑倩兮”。事實上,在各類文學作品中,關于表情的描寫也數不勝數。我們漢字里更是有許多專門表示表情的字,如瞿(表示驚恐時瞳孔放大的樣子)、(眼光不明)等。達爾文認為:表情動作的發生是與情緒變化相聯系的。情緒變化產生某種要求,為了滿足這些要求,我們人體會產生肌肉運動來起到治療和緩解的作用。
其實,支配表情的因素不是單方面的,只是情緒是表情發生的最經常的誘因。難過時,我們會愁眉不展;開心時,我們又會開懷大笑。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表情。因為有些表情常常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例如,憤怒時發抖,害羞時臉紅等,出現這些表情的人自己無法控制,甚至想減輕或是使之加劇也不可能。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